Skip to main content

沒有來過Charleston,別說你很瞭美國




雖然我也沒有那麼瞭美國,不過這句宣言就是要給多數跟以前的我持有相同看法的非美國人一個新的觀點。如果你曾經待過美國的某個城市,如果你覺得已經看遍了這個國家出產的電影與連續劇...,這樣子就認為你很懂美國這個國家的話,那你一定要來Charleston。

Charleston(查爾斯頓)是位於美國東南方South Carolina(南卡羅來納)州內一個相當重要的海港大城,
原名Charles Towne,名字起源於當時登陸並命名的英國國王Charles二世。因此,從十七世紀開始,以英國人為主的移民便陸續在此定居,這個城市與其他的美國地區比較起來,算是發跡得很早。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讓各位想像這個城市的特別之處,它與其他美國城市最不同之處就是它的巷弄風情,非常適合散步與騎自行車,跟其他美國大城比起來,Charleston比較像是歐洲的小城市。
更貼切一點地說,我會認為Charleston是個結合了歐洲小城的優雅宜人,以及美國科技的進步舒適…,加上海港城市的居民固有的開朗熱情與豁達遠見,讓這個城市的人與文化都令人鍾愛與嚮往。

南方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有禮貌“,大概是因為這個地區有深厚的英法國移民歷史,他們到現在還有很多令現代人想像不到的傳統習俗:Debutante ball女子初入社交的舞會。我還記得在巴黎跟還在美國等大學畢業的蘿蔔頭用webcam聊天時,看到他穿著有點誇張的燕尾服,苦笑地跟我簡單寒暄,接著就隨他父母參加舞會去(附圖便是前幾天蘿蔔頭的爸媽受邀參加某人的Debutante ball穿著)。這種舞會實在太難解釋,因為你無法想像這年頭還有人會花錢為家中成年的的女兒們辦舞會!也就是說,如果我的好友黃鈴在18年後,與幾個有同年齡女兒的朋友們一起辦場Debutante舞會(我想我跟蘿蔔頭大概是趕不上與她們一起辦那場舞會,因為我們現在連狗都沒有...),他們可能會花到超過一場婚禮的錢(因為這種舞會都是在那種很高級的大飯店,而且每個人都要著“大“禮服澎澎裙與燕尾服,一般婚禮可能會在自家的庭院,相對就省了很多),然後邀請所有擁有同樣社會等級的朋友以及他們未婚的成年兒子來參加,就像是要宣告“我家這個女而已經成年了哦,歡迎來追她“(我知道,各位有女兒的爸爸們想到這點應該已經爆血管了吧!),好像很怕沒人要娶他們的女兒一樣!如果這是在17世紀的話,我還能想像那些貴族們的愛女心切,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大概就是一種擔心自己不夠“經典、傳統“的盲目金錢投注吧。......(鈴兒,很抱歉把妳的名字提出來,我只是要趁機把妳叫醒,讓妳跟我連絡啦)

這種重視傳統的禮貌當然不是只有這個傻途徑,大體來說,南方人相當重視家庭,在生活中的舉手投足也十分規矩,我剛到這裡最常犯的錯就是,當有長輩喊我或是問我話時,我回答"Yes"或"No“...為什麼錯?因為我沒有說Yes,“ Sir"或No,“ Mame"!幸好我是外國人,他們才能從我這瞇瞇眼的笑容中感受到相等的禮儀。
另外,得體的穿著也是南方人禮儀的一大部分,在台灣打包行李時,我就為了這個“得體“的考量不時與蘿蔔頭討論行李箱內的服裝款式,他說他們會有一些dress up(正式打扮)的場合:與長輩的聚餐、上教堂(這也很Charleston---多數的年輕人都還很虔誠,這點跟法國完全不同!)...;我想像的dress up是細肩帶的雪紡裙裝與高跟鞋,最多再加上一件羊毛衫與珠寶,蘿蔔頭卻直說“好像不太對...感覺不夠正式“
“那是要那種debutante的澎澎裙才夠正式嗎?“
“不是啦!是介於澎澎裙跟上班的穿著“......(挖勒!女性朋友們你們懂我的苦了嗎?)
“那範圍也太大了吧!“
“哎呀,我不會解釋啦,不然妳到美國再跟我朋友或姊姊借衣服好了“ ......(我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討厭借人的衣服來穿吧?還是只有我怪?)
“我不是要說妳親友的不好,但是我真不覺得我跟他們是穿一樣的尺寸“
“不會吧,我姊也穿2號啊,跟妳的尺寸不是一樣?“......(老大!法國的2號跟美國的2號是大不同啊!我到了這裡試穿衣服時才知道,我的美國尺寸是0號!)
.
.
.
最後,我只好把我那些從上班到參加舞會的“範圍之間“的服裝帶來,也就是說幾件牛仔褲、一件西裝褲、幾件襯衫、小洋裝以及平底或高跟鞋---更簡單地說,就是我所有的各種款式的衣服。
dress up這天,我看了一眼蘿蔔頭姊姊與媽媽的穿著之後,終於,終於,終----於體會何謂Charleston的dress up 了!!!!!!那就是一件好質感的襯衫與西裝褲,再加上一條珍珠項鍊啊!That's it!
什麼“介於上班跟澎澎裙之間“還有什麼“雪紡裙裝不行“... 結論就是:我竟然會詢問一個毫無穿衣sense,只會穿藍灰綠咖四色的人關於dress up這件事,根本就是我迷失了!Charleston的dress up就是Ralph Laurent啊!

禮貌這件事大致上就是這樣。重點就是,因為始終浸淫在這樣微笑與禮節的環境下,Charleston的居民們又通常擁有高收入(因為這裡環境很好,所以變成有錢人的移民或渡假勝地),這個城市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充滿白種優越的微笑之都。

是的,我的伏筆就是“白種優越“,在市區的路上充滿了穿著優雅的金髮女士與開朗健談的碧眼紳士,這個城市的非裔美國人(就是我們中文說的黑人---但是在美國不能這麼說,那是一種歧視)以及拉丁裔的美國人到charleston的市區來,似乎都只是因為工作(多數還是屬於勞動的工作
),這麼說似乎有一種批判的語意,但是仔細想想,會待在這個城市,而沒有到其他大城市發展的,固然不是生長於Charleston的老年人或是中年近退休的族群,連一般年輕人也無法負擔得起市區的房價,所以目前在市區中,還是比較常看得到白皮膚的人在散步。只是看在我這個外人的眼裡,想到自己一眼就能判斷出每個路人的社會階級,還是感覺有點不自在。

然而,這就是美國!我這個外人從剛開始自以為是地批評這種黑白不混居的情況,殊不知自己也是把“顏色“過度膨脹,以致於忽略了每個地區原有的歷史與社會結構,才是造成目前眼中的這番光景的主要因素。我們到鄉間參觀時,看到白種人為我們介紹美國南方的奴役制度,也有黑人導覽帶我們參觀古蹟,以專業犀利的解說讓每個遊客都獲益良多...,如果現在還有人吵著“南方蓄奴制的可惡“或是“黑人總統為黑人發聲“這些言論,那真是太瞧不起美國了。在我看來,日本的M型社會或是台灣的本省情結,抑或是法國的大革命驕傲...可是比美國現今的種族歧視還要誇張多了。


Charleston的美國人雖然開始重視吃的品質,但是他們還是有很不好的習慣:使用代糖,認為脫脂的東西就是最好,大塊大塊肉猛吃,餐廳裡的東西永遠都吃不完必須外帶...,然而,他們現在會懂得探討食材的新鮮度,即使餐廳供應巨量餐點也會抑制不吃完,有機超市也有越來越多的顧客,在這裡我很少看到那種失控的爆肥胖子,連蘿蔔頭也驚訝地說,現在的Charleston的人好像沒幾個過胖的。(本圖是例外,因為難得看到大胖所以蘿蔔頭偷偷把他們拍了下來 >"< )比起花錢參加健身俱樂部,這裡的人比較喜歡自然的運動:路上常會看到慢跑的人,跑不動的的人也會出門走個幾圈當運動,這點倒是該給很多愛喊減肥的女孩們作為借鏡;此外,這個靠海的城市有一點很著名的活動就是---航海,有一點經濟基礎的人常會買船,好像這是他們的第二輛車一樣,他們會出海釣魚,就像我們上陽明山一樣,天氣好一點還會看到海面上有一群帆船正在“上課“,倒是挺愜意的。


(待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