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吃在米國


(這是我第一次在米國吃的中國外賣,完全不好吃,又油膩又大碗,隔天蘿蔔頭還拉肚子,我的喉嚨也因為和了太鹹的酸辣湯而發炎了...)

今晚我掌廚,做了一道簡單的蔥蒜炒蝦,搭配蘿蔔媽的花耶菜沙拉與米國南方的主食之一grits(譯名為葛子,很像中國北方的小米粥,但是沒有那麼糊),再一次贏得了全家人的稱讚。目前為止我在這裡做過紅酒牛排、咖哩雞、乾煎鮭魚和三杯雞...,幸好都沒有丟臉過,全都要感謝老媽的越洋指導啦!

讓我有膽量在愛做菜的蘿蔔媽與蘿蔔姊面前做菜的原因,除了他們對於亞洲食物有好感與好奇心之外(蘿蔔頭總會過度地吹捧我媽與我的料理,讓他們不好奇也難!),我個人也主觀地認為沒有人不愛以蔥、薑、蒜以及醬油組合而成的料理,所以才敢大膽做出我們家的家常菜,幸好他們還真的很愛這一套,無論是炒雞肉或炒蝦,都幫助我在這個愛吃的蘿蔔家中輕鬆過關。

在這裡,我最討厭的就是吃三明治,偏偏這好像是他們最常吃的簡便主食,記得上次,當蘿蔔頭與我在外面找尋可以吃午餐的餐廳,他提議市區的餐廳,幾乎五家就有三家是提供三明治或漢堡這類的餐廳,脾氣剛烈如我,當場就發飆大嘆:難道我們就不能找個可以使用“餐具“的餐廳嗎?!

我不是完全痛恨三明治,我當然也喜歡嘗試不同的三明治,而每種三明治真的都有其美味的特色在。之所以令我如此厭倦三明治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夠好好地坐在位子上,一面談天享受餐點,飯後再來杯咖啡的那種時光。而吃三明治或漢堡這個行為,會令人不知不覺地加快用餐的速度,餐廳裡的每個人都在忙著將各自手上那團肉片、被醬汁浸淫至軟爛的麵包以及寥寥無幾的生菜塞近即將脫臼的口中...,不到十分鐘,桌上只剩下油膩粗獷的洋芋片以及可以不斷續杯的巨無霸甜飲。

用餐過後,大家收拾細軟,拿著那個巨無霸汽水杯走出餐廳,一般外放型的體質便會在此時開始儲備氣力,以打嗝或放屁表現出用餐過後的飽足狀態,內斂的體質如我--一個不願意習慣這種快食方式的外國人--將會在幾分鐘左右開始感到胃部肌肉以抽筋來抗議,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只得彎著腰發呆。

身為藥劑師的蘿蔔爸,對於健康的注重不亞於一般人,他一直對於“纖瘦“的亞洲人感到很好奇,頻頻問我美國飲食與法國、台灣飲食的差異,我和蘿蔔頭最初期的觀點是著重在防腐劑的使用上:因為地廣人稀,在美國超市中買到的食材與法國或台灣的食材比起來,普遍能夠維持更長的保存期限,這可能就是防腐劑的作用,而過多的防腐劑自然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與堆積;另外,我們也認為過多的代糖食品肯定也會影響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與發展,種種非天然的成份累積,造成了美國人的惱人身型。
在產生了如此的“厭恨三明治“情結之後,我又發現了另一個不健康的美式飲食習慣:吃得太多,吃得過快。吃得太多這件事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體驗或耳聞,在美國,一般餐廳送上的餐點幾乎總會超過一個正常人能吃的量,好像意思是說“我們最慷慨了,如果你真的很餓,在這裡絕對不會吃不飽!“,相較之下,其他多數不是“很餓“的用餐者則習慣將吃不完的、幾乎是餐點的一半的量的食物,裝在他們所謂的“box"或“doggy bag(因為以前是說要帶回家給狗吃的剩菜!只要每次蘿蔔頭帶我去這種“typical“美式餐廳用餐,隔天我一定會變成那隻doggy!),再加上三明治這類快速便利的飲食習慣,相互影響之下的“快食“文化(為了與歐洲的“慢食文化“作呼應),相信也是造成美國人普遍寬大的原因之一。

這一天是我的生日,蘿蔔頭帶我去Charleston非常有名的BBQ餐廳吃牛排---餐一送上來我整個傻眼!牛排大片不說,如山堆積的薯條也是必備,除此之外還加了好幾圈的巨人專用洋蔥圈...,牛排底下還有一片麵包,我想這應該不是要給吃的,是要拿來吸油的吧...














我吃牛排,蘿蔔頭當然是點它最愛的漢堡,這是漢堡沒錯...雖然麵包跟肉排比起來小得可憐!

當然!台灣人吃飯也是很快,但是亞洲食物少油多菜的特點讓我們的胃幸運地正常蠕動。說著說著我又想念起台灣的小吃了....!!

經過了我的抱怨,蘿蔔頭開始求助於他那懂得真正美食的姊姊,推薦我們一些在charleston的慢食好餐廳,終於讓我們有機會坐下來好好用餐。這些餐廳裡,有提供三明治或沙拉,搭配新鮮有機食材與手桿鄉村麵包,也有融合泰式風味的時尚fusion餐廳,或是將南方美食清爽健康化的海鮮料理...,在蘿蔔姊提供的餐廳名單中,我終於能與蘿蔔頭或三五好友們放鬆坐著,慢慢地享受三明治,並輕鬆地談天了!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終於等到你的新網誌了
上次的cargo city很讚
謝謝妳的幫忙
Fanfan said…
真是對不起諸位大德們,最近瘋風畫魔上身,每天只想畫畫,寫不出什麼好東西,所以耽誤了...我會更加鞭策自己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