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幾個因為語言差異所產生的經典故事:
1.風動(fantôme)VS風但(fontaine)
Lumi與配魚初到法國的禮儀之都Angers念語言學校,只會幾句簡單會話的她們跟朋友約好要在市區公園內的噴泉(噴水池)見面。
帶著地圖,查好了幾個應該會用到的句子,如果迷路還可以問路人那個“有噴泉的那個公園“在哪裡...
恩,噴泉是fontaine,發音是“風但“,公園park,發音跟英文差不多...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當然,女子天兵雙人組還是得迷路,不然故事無法繼續,配魚自信地拿出地圖,Lumi擺出最甜美的Lumi式笑容,朝著路上看起來最和善的老法尖頭漫問到:
請問您知道有“風動“的公園在哪裡?
是的,配魚在發音上出了點小小的誤差,她把“風但“說成了“風動“...而“風動“(fantôme)是鬼魅的意思...跟噴泉實在相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為了讓各位能夠清晰地想像當時的情況,我將女子天兵雙人組與諸多路人的對話翻譯如下:
“請問,您知道有鬼的那個公園在哪兒呢?“
“有鬼的公園?...我雖然是在地人,卻不知道本地有鬼呢!真的很抱歉,我無法給您答案,女士。“
“先生請問,我在找一個有鬼的公園,請問你知道怎麼去嗎?“
“讓我看一下您的地圖...,嗯,親愛的(她轉頭問身邊的老公),你知道市區的公園裡有鬼嗎?這真是太奇怪的新聞了!女士,您確定您要找有鬼的公園嗎?“
“是的,我和朋友約好了要在鬼的旁邊見面“
“歐!我的天啊!這位女士...“
“請問,您知道要怎麼去那個有鬼的公園嗎?“
“有鬼的,有鬼的...我不知道市區的公園裡有鬼,我知道在另外一個城市的公園裡有鬼,但是絕對沒聽過Angers市區的公園裡有鬼...!“
“是的,我很確定,先生,我的朋友是這麼跟我說的,她住在這裡很久了,她說大家都知道那個鬼在哪裡!“
“真的嗎?...這位小姐,很抱歉,我真的不認識這個鬼...“
就這樣,她們就在公園的另一個角落問人“風動“在哪,嚇得路人們得勉強維持禮儀與鎮定的神色遁逃......那天,她們的朋友站在公園另一邊的“風但“前等了很久...
最後,迷糊雙人組進入歐舒丹,想說問不到路至少還可以買個保養品舒緩一下,打開地圖,公園之鬼的話題繼續延續,表演大王Lumi甚至開始演起了噴泉...
2. preservative VS preservative
英文的字彙當中,有很多是沿用了拉丁文體系的古老語言,例如法文、西班牙或義大利文等,所以對於英文是母語的人來說,很多單字可以轉換成法文的發音,老法們通常都能體會意思所在。
有點像是日本人學中文吧,只要日本人能把某個漢字寫出來,我們通常能體會大略的意思。
所以,蘿蔔頭就這樣利用著這個小小的便利性,學會了如何在法國以破法文交朋友。
這天,他和幾個法國朋友坐在咖啡廳,聊著這個美國人對於法國的感想,他談到食物保存上的極大差異,蘿蔔頭想要向他們解釋法國食物的純粹與新鮮度,因為美國的食物聽常都添加不少防腐劑(preservative)以便保存,而他發現法國的食物則必須迅速食用完畢,否則很容易腐壞,這大概是為什麼美國人比較臃腫的關係,因為身體堆積過多的化學物質...
當時,小蘿蔔頭的法文字彙還沒有高深到認識法文的防腐劑怎麼說(法文防腐劑是conservateur),想到許多英法通用的例子,蘿蔔頭便把英文的防腐劑preservative轉成了法文發音,發表他的言論。
“我認為,法國的食物沒有preservative,所以法國人吃得比較健康“
"......“
"......"
“ha ha ha ha~~~~“法國朋友們全都笑成了一團,只要有人想要開口解釋笑點在哪裡,笑聲就會變得更大聲...
等到大家鎮定下來,丈二金剛蘿蔔頭的眼神變成了七先生眼鏡中的那種漩渦之後,終於有個英文不錯的人,好心地跟他解釋,法文的preservative不是防腐劑,而是保險套的意思!
從此之後,這個美國男孩終於不敢再擅用這個英文轉法文的險招,打開法文字典開始用心學法文了!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我的經驗裡,不過我是沒鬧到什麼笑話,當時的我只是不懂為什麼在影印店裡賣衛生棉條(英文tampon)...但其實法文的tampon原意是圖章...
再來一個英法之間的誤會,英文的beat(發音為“必特“)是甜菜根的意思,法文為betterave,而“必特“在法文是bite,是男性器官的俗稱...那天蘿蔔和我到我的寄宿家庭晚餐,愛搞笑的爸爸就拿起桌上的甜菜根問蘿蔔英文說法,當然,這個“必特“讓在場的老少女性們害羞地哇哇笑...
3. 去X你的腳吧!
蘿蔔媽的拇指外翻很嚴重,嚴重到她的腳掌神經常會因為久站而受到壓迫,所以常常需要抬脚或泡點熱水。
泡腳的英文是soak the foot/feet,soak的名詞是肥皂的意思,動詞則是浸泡,發音為“嗽可“
那天我在廚房幫蘿蔔媽準備晚餐,她說她的腳又開始不舒服,我想晚餐只剩下沙拉,我可以自己準備,就叫蘿蔔媽去跑腳休息...
因為擔心蘿蔔媽的腳痛,我一定把話說得太快,我發現同時在廚房的蘿蔔媽與蘿蔔頭愣住了幾秒,瞳孔放大地看著我無語,我立刻意識到自己一定沒把話說清楚:
我想說的是:快去“嗽可“妳的腳吧!(Go "soak" your foot!)
結果說得太快,發音太模糊,這句話聽起來像Go "suck(薩可)" your foot(譯:快去吸妳的腳吧!)...
當然,這句話現在成了蘿蔔頭家族交際應酬必備的笑話之一...瘋風就這樣成功地成為Charleston的喜感人士之一啊!
還有好多,下次想到了再來分各位分享!
1.風動(fantôme)VS風但(fontaine)
Lumi與配魚初到法國的禮儀之都Angers念語言學校,只會幾句簡單會話的她們跟朋友約好要在市區公園內的噴泉(噴水池)見面。
帶著地圖,查好了幾個應該會用到的句子,如果迷路還可以問路人那個“有噴泉的那個公園“在哪裡...
恩,噴泉是fontaine,發音是“風但“,公園park,發音跟英文差不多...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當然,女子天兵雙人組還是得迷路,不然故事無法繼續,配魚自信地拿出地圖,Lumi擺出最甜美的Lumi式笑容,朝著路上看起來最和善的老法尖頭漫問到:
請問您知道有“風動“的公園在哪裡?
是的,配魚在發音上出了點小小的誤差,她把“風但“說成了“風動“...而“風動“(fantôme)是鬼魅的意思...跟噴泉實在相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為了讓各位能夠清晰地想像當時的情況,我將女子天兵雙人組與諸多路人的對話翻譯如下:
“請問,您知道有鬼的那個公園在哪兒呢?“
“有鬼的公園?...我雖然是在地人,卻不知道本地有鬼呢!真的很抱歉,我無法給您答案,女士。“
“先生請問,我在找一個有鬼的公園,請問你知道怎麼去嗎?“
“讓我看一下您的地圖...,嗯,親愛的(她轉頭問身邊的老公),你知道市區的公園裡有鬼嗎?這真是太奇怪的新聞了!女士,您確定您要找有鬼的公園嗎?“
“是的,我和朋友約好了要在鬼的旁邊見面“
“歐!我的天啊!這位女士...“
“請問,您知道要怎麼去那個有鬼的公園嗎?“
“有鬼的,有鬼的...我不知道市區的公園裡有鬼,我知道在另外一個城市的公園裡有鬼,但是絕對沒聽過Angers市區的公園裡有鬼...!“
“是的,我很確定,先生,我的朋友是這麼跟我說的,她住在這裡很久了,她說大家都知道那個鬼在哪裡!“
“真的嗎?...這位小姐,很抱歉,我真的不認識這個鬼...“
就這樣,她們就在公園的另一個角落問人“風動“在哪,嚇得路人們得勉強維持禮儀與鎮定的神色遁逃......那天,她們的朋友站在公園另一邊的“風但“前等了很久...
最後,迷糊雙人組進入歐舒丹,想說問不到路至少還可以買個保養品舒緩一下,打開地圖,公園之鬼的話題繼續延續,表演大王Lumi甚至開始演起了噴泉...
2. preservative VS preservative
英文的字彙當中,有很多是沿用了拉丁文體系的古老語言,例如法文、西班牙或義大利文等,所以對於英文是母語的人來說,很多單字可以轉換成法文的發音,老法們通常都能體會意思所在。
有點像是日本人學中文吧,只要日本人能把某個漢字寫出來,我們通常能體會大略的意思。
所以,蘿蔔頭就這樣利用著這個小小的便利性,學會了如何在法國以破法文交朋友。
這天,他和幾個法國朋友坐在咖啡廳,聊著這個美國人對於法國的感想,他談到食物保存上的極大差異,蘿蔔頭想要向他們解釋法國食物的純粹與新鮮度,因為美國的食物聽常都添加不少防腐劑(preservative)以便保存,而他發現法國的食物則必須迅速食用完畢,否則很容易腐壞,這大概是為什麼美國人比較臃腫的關係,因為身體堆積過多的化學物質...
當時,小蘿蔔頭的法文字彙還沒有高深到認識法文的防腐劑怎麼說(法文防腐劑是conservateur),想到許多英法通用的例子,蘿蔔頭便把英文的防腐劑preservative轉成了法文發音,發表他的言論。
“我認為,法國的食物沒有preservative,所以法國人吃得比較健康“
"......“
"......"
“ha ha ha ha~~~~“法國朋友們全都笑成了一團,只要有人想要開口解釋笑點在哪裡,笑聲就會變得更大聲...
等到大家鎮定下來,丈二金剛蘿蔔頭的眼神變成了七先生眼鏡中的那種漩渦之後,終於有個英文不錯的人,好心地跟他解釋,法文的preservative不是防腐劑,而是保險套的意思!
從此之後,這個美國男孩終於不敢再擅用這個英文轉法文的險招,打開法文字典開始用心學法文了!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我的經驗裡,不過我是沒鬧到什麼笑話,當時的我只是不懂為什麼在影印店裡賣衛生棉條(英文tampon)...但其實法文的tampon原意是圖章...
再來一個英法之間的誤會,英文的beat(發音為“必特“)是甜菜根的意思,法文為betterave,而“必特“在法文是bite,是男性器官的俗稱...那天蘿蔔和我到我的寄宿家庭晚餐,愛搞笑的爸爸就拿起桌上的甜菜根問蘿蔔英文說法,當然,這個“必特“讓在場的老少女性們害羞地哇哇笑...
3. 去X你的腳吧!
蘿蔔媽的拇指外翻很嚴重,嚴重到她的腳掌神經常會因為久站而受到壓迫,所以常常需要抬脚或泡點熱水。
泡腳的英文是soak the foot/feet,soak的名詞是肥皂的意思,動詞則是浸泡,發音為“嗽可“
那天我在廚房幫蘿蔔媽準備晚餐,她說她的腳又開始不舒服,我想晚餐只剩下沙拉,我可以自己準備,就叫蘿蔔媽去跑腳休息...
因為擔心蘿蔔媽的腳痛,我一定把話說得太快,我發現同時在廚房的蘿蔔媽與蘿蔔頭愣住了幾秒,瞳孔放大地看著我無語,我立刻意識到自己一定沒把話說清楚:
我想說的是:快去“嗽可“妳的腳吧!(Go "soak" your foot!)
結果說得太快,發音太模糊,這句話聽起來像Go "suck(薩可)" your foot(譯:快去吸妳的腳吧!)...
當然,這句話現在成了蘿蔔頭家族交際應酬必備的笑話之一...瘋風就這樣成功地成為Charleston的喜感人士之一啊!
還有好多,下次想到了再來分各位分享!
Comments
語言上的使用法
真的很有趣
老外比較有幽默感
如果是在亞洲或台灣
講錯大概沒人聽的懂
而且會決的這人有病><
yon
都會變得特別寬容,
我爸媽就覺得蘿蔔頭說中文的時候很有意思...
雖然有點娘娘腔,因為他都學我的腔調 >"<
就像在面對剛學說話的小孩子一樣,不一定有幽默感,但絕對少很多負面的想法哦!